[原创]中国政法大学法理课堂笔记(其他科目待续)
# g) P( e+ I% R5 V" M0 {5 e+ j$ z
法理学听课笔记
* R W; i5 B7 [1 ?2 z6 c! A! m- \4 B
7 G) Q% u' r& J/ q+ M
6 i4 Z/ L5 W# V+ U- V' x! ~# Y
主讲:刘金国教授: Y( T) n- V" j9 A' K6 ^6 `: e! i
第一专题:法学理性研究/ P: l G* Q9 }4 a! s4 S8 c
一、 法的概念
. Q9 l3 N Y* f! T- G" j(一)我国建国前对法的概念有四种意见: j7 H8 I2 b, L! `' V
1 、法是神意、天意-古有天子之说,故为天意-负命论。
+ G5 k; |( F) s0 o9 V2、从说文解字上解释-法,法,为至兽平之如水而去之也。
; B* L: i+ C g7 a/ G& ?; h1 D3、孔子、孟子、管子时代-法为尺寸、规矩、绳墨也。2 x: {/ e* o g) A* x' S% Y6 j
4、清末沈家本始,把西方法学引入中国,为权利、义务说。: o' M' v, ^7 e4 {" }
(二)西语中对法的概念的理解
6 f7 ]6 h+ w8 s1、 神意说-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教义为法律规范-至今仍起巨大作用――神意不可低估。& s: U4 n% P# h; e ~1 Y# g
2、 权利、公平、正义说
- @. t) _) s9 }$ n- M, J4 h3、 具体的规则说
4 X) r/ c5 D! w2 J/ H; ~$ {4、 永恒的普遍的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说
3 p& W+ B$ O; ~! O' e前述均非马克思主义法的观点。+ f1 Q' J3 P M1 f! W# l
(三)当代(时下)法的概念' \3 o* I2 i$ e1 P+ L7 c
各校所编教材对法的概念不统一,但理解法的概念应从四个要点入手:
) h7 `: w0 ~8 C% f/ S1、 主体必须是国家专门权利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法的形成主体明确。& e7 N) }+ O) f) p8 e
2、 法必须以权利义务为内容来调整人们的行为关系――故有人称为行为法学。
$ ?# V' {$ ^' u, ^8 x# a8 F3、 必须以国家暴力为后盾,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 m4 R8 z/ s' q# g- P y
4、 法以建立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 O0 S, |/ Z$ L0 v- @+ K; w
上述4点汇总即为法的概念。( c' F! `3 i+ G6 Z9 ]5 R( p
二、 法的本质
6 X0 s( h) H( @* L& Z学习法的本质的三个方法
3 A. d, c6 t* w, x8 s0 r! [5 \) z% K其一、鉴别本质与现象――本质是事物内在,现象为外部联系――本质通过现象表现,现象是本质的外化。$ v1 I! ^( s# K% {
其二、界定内容和形式―――内容离开形式没有内容,二者既是统一的,又是可以转化的。
4 Z# N& [8 s4 N6 C其三、实然与应然――实然-事物的实际状态,实然回答的问题是事实上是什么,应然-事物的理想状态――希望、愿望――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
* d4 E8 ]# [5 g8 c0 B/ r7 g(一) 政治倾向性(教材上为阶级性)(思考题-考试范围)( ]- s9 |* f, n4 m. f/ c( `
剥削阶级与无产阶级,前者已无,后者呢?从世界上说,美国为统治阶级,国内严重犯罪――都是阶级斗争――必然导致阶级专政,基于上述争论,后改为政治倾向性。
s# D2 z: n/ d4 T1、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掌握政权者
% {" C, v7 |. W% u+ _5 s5 N4 ]2、 法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不强调整体――难以抑制腐败。* t5 ^) `, _6 V+ j" r
3、 是统治阶级的统一意志――是在行为上的统一,不允许统治阶级出现不合楷的步调。) A: e% ~) s0 m: `# w
4、 法具有社会性――作为法律,全社会都要遵守。如社会保障、环保法律等――社会后隐含政治倾向性。& m* W! C6 l0 q+ J1 S! I# G/ J' r
(二) 物质制约性
$ {5 Y6 C3 \, d- ~! P1、 法为上层建筑――法是社会基础决定的,有何社会基础就有何社会规范,经济基础决定经济规范,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法律的变化,现在法律多就是因为经济基础变化了。
8 a( G* g9 D* W: _. h2、 法被经济基础作用后会发生反作用; T8 g9 i6 j; K5 U& |% L% ~
其一、90%以上为积极的反作用――为经济基础服务,是顺时针的;其二、消极的反作用――有时法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如建国后,互助组提高了生产力――初级社――后出现毛病――成立高级社――破坏群众的积极性――人民公社――挫败了生产力――买东西需各种票――粉碎四人帮――解体人民公社――承包――改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曲线的;其三、反动的反作用,逆时针的――利用法律打击,扼制先进的生产力――在社会转型、更叠时出现――如王朝末期、国民党后期。6 n5 o& q& Q) H: ?& `. t2 H g
(三) 规律与法律并不是一回事6 l! a. A) r( c0 n4 ?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是主观的,是人们主观意识法律化的形式,两者不能互相代替,今天的立法者能发现、认识、利用规律而绝不能改变规律,/ r4 r m# J3 C. `3 e) O/ b4 m
三、 法的特征(思考题)0 [# U7 m+ j# e: P8 y4 o; o
1、 具有规范性――法是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道德、宗教、礼仪也是规范,是调整人民思想的,而法是调整行为的,不能调整思想,法调整的是人的外化行为,内化行为不由法调整,外化行为包括:不为、应为、可为三种模式。不为――不允许作――禁止性规范。应为――应当去作的行为――义务性规范,可为――可以作也可以不作――授权性规范――如可也可不揭发检举。
& L3 @* m* p) j) |2、 具有国家意志性――法是由国家制定或(非“和”)认可的――包二奶是普遍社会现象――法律不好制约――云南走婚。' X1 }/ D' f/ ]/ `) @3 [9 N
3、 具有国家强制性――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此特征是第二特征的必然结果――国家暴力处于动态,以违法犯罪的存在为前提,暴力静态以尊纪守法为前提。3 U6 S, F0 L3 s! _' ^- G
4、 具有普遍性――法在国家权力管辖的范围内普遍有效,是指法律效力的普遍性。其一、法律效力的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其二、法律效力具有重复性,即重复适用性。
% [6 h9 g8 s3 K" k- r+ J5、 具有程序性――法是有严格程序规定的规范。+ h& f: J% s( ~5 Z0 q
四、 法的职能/ m6 N9 o* W1 w3 p0 z
(一)对人产生的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达到调整社会关系的职能。
; B$ j" ]+ f$ T1 u) K1、 指引职能――告诉人们如何行为& N, I$ [# j) ^/ v- s; U
2、 评价职能――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判断、衡量合法与否。$ T6 T$ P% R8 P6 N
3、 预测职能――用法律去预测你要行为的法律后果
, i! O2 R# D, J* f& K4、 强制职能――仅对违法犯罪人适用' h: k# U0 {: @# D" O+ V9 z' w( w
5、 教育职能――积极、消极教育――对违法犯罪行为实施制裁――警示教育职能
# y; `+ L. d9 H0 I/ q" W- a- w(二)对社会的规范作用( V$ A0 p) L7 m M+ {9 L
1、调整社会关系, g+ D' _% y) ~7 N. ?4 {9 r8 Z- i. b
其一、在调整政治关系中承担重要职能――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 a: y5 n$ b4 U2 E; Q' p其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矛盾达到最小化/ e, M/ Y0 T7 `1 T, ?" i
其三、调整统治阶级与同盟者之间的关系5 c2 F# W" h9 T9 u8 I% W6 l
2、调整经济关系! v- ~; @; a3 x! w) ]* s) @
其一、确立经济制度6 n% G! y+ g' d. t2 z1 z4 |
其二、用法律保障、引导、推进经济的发展
' y1 w. @! S% y" K8 X" b其三、调整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一则确定政权性质及组织形式,二则规定国家机关活动原则,三则用法律界定权力、行政、司法之间的关系
( r, v F7 r' V2 _% W$ w7 c3、调整公共事业3 n3 _& P0 ]3 d8 i, W
5、 调整涉外关系7 `7 Q0 `$ x) `( R. Q z7 L; O! L* k
(三)法律存在局限性(为什么法律不是万能的)(思考题)
2 \: X6 q2 W5 t3 s1、 法律只能调整社会关系的某些方面
7 B' N+ }5 A! U- A: q* S$ }2、 法律产生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 ~- s, ?; h- Z2 h
3、 在适用上也具有局限性――法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法律总是滞后的,法律又有超前性4 |$ y9 \: ?% _& M6 l$ j
4、 执法者素质也决定法的局限性+ v8 m& B0 ? ^# v5 F+ p
五、 法的价值
- H1 ?8 ^9 j2 K& O+ s* x+ w对人、对社会的有用性就是法的价值' {( ~. S* `( e0 S
(一)秩序价值
; {! |3 i' |; N; i0 W秩序――是构成物质世界永恒运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法律秩序――依照法律而建构的社会秩序。# g# O) B3 ~6 c8 W6 V6 ~- k
法律秩序的表现:1、用法律建构和维护国家的政治统治秩序。2、建构和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生产、生活、学习、交换等秩序。3、用法律建构和维护权力的运行秩序) j& r, F4 f* @/ [/ `( I+ m
(二)自由价值( `- y9 x/ z9 {% o" }7 p
人的行为无拘无束,是指法律许可的自由,是人们在法律下的随其行为意愿的界定和保障- z8 K* q5 H$ M3 J
1、 是法律规定的自由价值
1 E& y" v2 D! T( H2、 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物质性/ H3 d1 g) Y! A5 _# I% x
3、 存在三种样态:其一、过去态――就是已经发生过的,虽已发生过,但通过研究可以吸取教训;其二、现代态――正在发生、实践的自由秩序;其三、未来态――没有到来和发生。
6 A" ?) a- j% E+ k法律与自由的关系:+ C. F- O9 [7 O% T1 [, n
1、 不仅意味着权力,也有义务,可能损害别人权利
: N! }& w0 A9 T% l2 F- F" ?2、 当权利受到损害时,法律应予保障、救济,使侵犯自由的行为得到校正。- e, d" z/ y. K3 X3 s
(三)平等价值
; d5 \4 J# u; N包括三个方面:1、资格(人格)平等――是平等价值的起点――不应有年龄、性别、血型、学历方面的岐视* a$ W y5 Q2 Y9 l' q5 h2 w3 {
2、机会平等――每个人都有自由发展的机会,别人不得剥夺
( }- @+ G: O4 N, R/ @- X/ O3、 待遇平等(结果平等)――奖励性、惩罚性待遇是不等的1 B0 l: u% U9 ?: ]
法律与平等的关系
& h$ Z1 X7 P( ~2 I0 T1、 平等是法制的目标
) V9 n4 t! e1 G& F9 i9 U2、 平等是测试执法质量的标准+ N& g5 D6 c. V; a8 O* P" w
3、 法律是实现平等的条件和手段
# g7 C) L# g: r3 Y) }(四)效率价值) m6 ` Q- d, k* V! N) S) o
社会和个人给予投入而获得收益最大化的比率
3 `' R) s6 M D& c+ D( O9 w$ p$ Y效率与法律的关系
1 t3 L6 b1 ^3 \( f4 K' T7 v( g1、 效率能考察法律: i2 h; k6 Y; Z- S6 a
2、 效率能促进法律的实践3 E7 |! c& G7 z7 c) K& [
(五)人权(前沿焦点问题), ~9 w% P! K& ~' L; t& X
1、 权力――政治国家有组织的支配力和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和国家分不开,氏族社会没有权力,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是和私有制产生的产物,权力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双刃性:其一、法律和权力的关系――法律离不开权力;权力也离不开法律;权力是法律确认的。其二、权力极容易膨胀――必然导致腐败――权力的权力化和非责任化导致腐败。其三、权力的控制――对权力进行限制和制约,将权力控制在法律规定之内。
8 ~) h9 F9 `; N6 e2、 权利――我国缺乏权利***,应将义务本位转化为权利本位,包括人身权、财产权,财产权是权利的核心。
* `. u& j' ~! X8 w* \; o权利与人权的关系:其一、法律应将权利细化,赋予法律内容;其二、当权利遭到侵犯时,法律应予救济
: ^0 J5 p9 k( G% w: D: O3、人权,国际上有三种学说:其一、核心说,在西方占统治地位,人权的核心是平等和自由,以美国为代表,在缺乏平等与自由的对象情况下,立不住脚。其二、普遍说,即是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权利,以第三世界为代表。其三、最低人权说,第三世界落后、贪困国家所提出的,是生命权和生存权。( u# v5 g3 G0 C0 J8 n: Y# n
国内三各意见:其一、道德权利说,人应享有的权利而丧失了就失去了作人的人格,是最不道德的。其二、法律权利或法定的权利说。其三、实有权利说,是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说的结合,是实实在在的权利。
! t0 I/ [% f. X+ S6 X V, |* e- H+ J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思考题)
( y# Y! Z! E$ I( ?* b1、 坚持人权主体的广泛性―――是人就有人权,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包括集体、个人、民族的人权。: Q' O* @1 l8 \! {- r9 J
2、 强调人权的历史性,反对天赋人权。7 {2 A! W! m7 N# A$ O- g
3、 要求要建立完整的人权保障体系,第一,物质保障体系;第二,制度保障体系;第三,法律保障体系。3 A# m. ~; `9 z3 a
4、 即承认人权的共性又坚持人权的阶级性――不是抽象的,是现实的。
" o0 J7 U1 i. v1 d5、 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反对权利与义务的分离。
8 x; V: I" s* h5 C b法与人权的关系:人权是法律的重要内容,是宪法和法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法律的真谛,法律是确认和保障人权实现的工具。
# M# Q5 }, t5 H, G六、 法的要素) {5 M! j# U) s9 e1 \, Q5 M d
(一)法的要素的概念――构成法律整体的组成部分――若干原素、因素。西方有以下意见:其一、美国汤德(社会法学家)为代表的三要素说:1、律令――规则、原则、概念、标准;2、技术――解释和适用法律的方法;3、理想――法律对社会控制所形成的理想化蓝图。& h+ E* W. o' ~" O3 @3 ?8 S, I, v2 L
其二、英国新分析学派哈特的两要素说:1、规则,主权者发布的命令;2、次要规则,按规则所设定的义务和所赋予的权利。5 n0 g8 R x7 a
其三、美国实证主义学派德沃-金为代表的新三要素说:1、规则;2、原则;3、政策。/ I5 j3 s; L2 l$ I3 b
我国对法的要素也有了三个要素:1、规则――自然继续物化的一种形式――指社会规则,社会主体的准则,包括三个逻辑结构要件:第一是假定――法律规则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第二是处理――法的规则要求你作为或不作为,第三是制裁――触犯法律应承担的责任。如刑法第255条:机关领导职务(假定)对会计打击报复的(处理)处几年刑(制裁)。
# N, F8 L0 L l+ o* T0 M. B(二)法的原则; H2 m) h9 o% Q+ r
法律规则存在的基础及本原――具有综合、指导、稳定性。. z4 m0 ]6 h* s8 K4 ?/ `
原则和规则的区别(思考题)5 g$ `6 M" L) x# u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先后是不一样的,规则在前,原则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有规则,之后有原则。' V7 I2 z- e$ ?; c' j; }+ f
2、 两者的刚柔性不一样,规则有刚性缺柔性,原则有柔性、弹性。
9 ]& M& I, h$ w6 _3、 调整的方式不一样,原则较抽象,一般不规定权利义务,而规则是明确具体的,是解决个案的依据。' I1 c, R2 l+ T4 S8 _- T% a
4、 适用范围不同,原则适用宽泛,规则范围较窄。
9 A3 m7 N5 x8 P; g# M/ v5、 发生效力的方式不一样,原则发生效力的针对性不一定明确,而规则则是确定的。
4 m- v, _0 _: d% t1 h: U法的要素的概念,是人们对法律进行实践理性化的一种表现。7 ~8 H, p4 d, _3 L6 p7 i/ k! v1 c
3 U5 N- A( M$ @% P) j[ Last edited by 会员 on 2005-8-9 at 07: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