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 l& b: i7 ?7 L0 B
实证
. ^8 k+ F; w/ _9 J X# _一、 立法2 J; E6 V v0 n; a; z
(一) 立法的概念(立法、立法权、立法体制)
2 A! }8 w! I7 D7 v7 I立法――指有权制定、修改、补充、废止或认可法律规范的活动。
7 L. |7 b- d' Y) b2 }立法权――享有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制定、修改、补充、废止或认可法律规范的权利。
# b0 d, n2 n% a2 K ^1 w, T立法体制――根据不同的立法主体,划分不同立法权限所形成的制度。
4 A$ M0 d0 Y6 Y I# A立法体制分为两类:1、一元制、单一制立法体制,主要特点:其一、只存在一部宪法,其二,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2、多元制或两元制,特点:其一、除中央宪法外,各邦联或联邦、州又另立宪法,宪法之间有可能有矛盾或冲突,其二、实行中央领导,各州或联邦又有相对权力。& y3 K; I) O1 k5 |& `) G
我国的立法体制,根据法律的位阶:1、上位阶――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2、国务院可制定行政法规、各部委规章,报经国务院批准的行政法规,未经批准直接颁布的为部门规章;3、各省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4、民族区域自治的人民代表大会(不包括常委会)――因该常委会不能充分代表该地区的意愿,各地常委组成人员少数民族有可能超一半,根据表决原则,仅能代表该民族,不能代表其他民族;5、省、自治区(无直辖市)首府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所在市政府颁布的行政规章;6、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立法权,但不得与该区基本法相抵触。
- i5 {# e/ S$ J6 S. O综上,学界认为我国为一元制多层次立法体制。5 m. [$ s5 u4 j p
(二) 当代中国的立法原则(思考题)/ U3 O4 f" N2 ~( A8 L/ V4 b! p
1、 ***的原则――第一方面,立法的内容体现***业精神,第二方面,立法程序要体现***,包括:其一、立法主体的组成人员必须是民选、票决;其二、立法的活动要***;其三、立法的过程要***。
0 I2 E8 O: W% u6 `/ L. h1 \5 m2、 客观科学性原则。其一、立法时必须要尊重客观实际;其二、在立法时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的立法经验――继承、继受、遗植。其三、涉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立法应吸收专家教授参与5 Q5 x" W* ^7 M$ B0 Z v$ A
3、 统一的原则――法律内部的合楷统一。其一,必须以宪法为根据;其二,各部门法应相互配合保持一致。
( V. h7 j5 d* q9 |' t" p4、 适时变化的原则――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对法律进行适当调整。' ?* p0 i- Z$ B
(三)当代中国的立法程序' N, n }; {9 v6 a7 t
立法程序――立法所应遵循的法定步骤及方法
, m( E0 h: _* W' V: S1、 律议案的提出:其一、全国人大所属各专门委员会,其二、国务院,其三、中央军委,其四,最高法院,其五,最高检察院,其六,全国人大代表团及各省代表团。还有两种人,其一,人大代表30人以上,其二,常委10人以上。
+ F; H2 Z4 E9 Q6 T! O2、 法律草案的审议' L4 W' S# L( B- Q0 h; v
实行三审制,一审是向大会或分组会议提交议案并作出说明后审议,议后交由专门机构进行整理;二审是将整理后的草案进行再行审议;三审是对第二审整理后的草案进行审议。
- K3 h) J- J0 T4 R0 P1 e3、 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6 ^/ s( ~/ O, i6 ~% ?( S; k$ f' A
第一,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制定或修改时法定缺席到会人数不得超过五分之一,第二,表决通过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应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不以到会人数为准),第三,法律通过时以全体代表过半即可。上述均为绝对多数,外国以到会为准是相对多数。
- l! S' p) h9 w- g9 }* x4、法律的颁布
+ {& C. k! ?% f. _( r其一、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由主席团发布;其二、法律由主席发布命令予以颁布(无条件颁布)/ d2 z$ H+ b, t5 r3 n5 `
其三,国务院法规由总理颁布,地方由行政首长颁布。5 T/ }, J5 c* g/ M4 R
二、 法律关系
1 s; A6 V$ K) Y; x4 ]0 W5 I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 d$ A4 v4 S8 K" r立法与实施及实现之间不是必然的关系,其之间的桥梁为法律关系。. w* u7 W$ i0 M: O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0 f. R& j. d5 \8 I4 t5 K& b法律关系是法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6 Y3 y' j% U5 L/ w1 e
1、 以法律规范为依据,具有意志性,2、是人与人之间的。3、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内容。) f; O" A/ ~, e# Z6 A1 F1 Y9 x+ i
(三) 法律关系的要素& |- J& ^1 m( |) B6 \, o. o
1、 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自然人、法人、组织、国家
. z% W) k$ D8 X其一、自然人――与母体脱离至心脏停止跳动的一切人,权利能力平等,行为能力分为限制、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上的自然人为法理学的理解不一样,民法里还包括遗腹子。年满十八周岁,没被剥夺政治权利、精神健全的为完全能力人,不满十八已满十、十四周岁的为限制行为能力人。阵发性精神病人,病理性醉酒经北京或上海两家专门机构鉴定属实不负责任。婴儿、幼童、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为无行为能力人,由监护人承担责任。
" k5 C+ A- u# g其二、法人和其他组织
4 ]' Z& K% U; A. s- ?其三、国家――国与国之间发生关系时,有时可作为所有权人,比如森林,草原。有时为特殊的债务人――国债。
5 \- v+ r# e8 @% H# m8 J J2、 客体9 t0 W+ |& r5 [
法律关系参加者所指向的对象
0 z4 E9 j% @5 v; u) }; k其一、物――有形的,有价值的,看得见,摸得着,有价值的9 a- @6 e+ n5 a- e! Q/ U
其二、与人身有联系的非物质载体& ]; F+ |3 i6 B
其三、行为――刑事客体为行为' m* G0 V+ q3 z- H
3、 内容
; G5 U1 c9 q! j7 y4 m/ ^1 [即权利和义务。权利――主体的一种资格。义务――满足权利的需要要求你作出的作为尺度。0 o4 l7 p. x# ^3 ]/ q0 Z
上述三者是对等、统一的,是不能分离的。
; v0 A! e$ ^% ~8 A(四) 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原因- u" z$ _& w- g: A v
1、 法律规范是引起的前提
& y# q% ]0 m# \5 R* P# Y: E) z2、 法律事实是能引起法律关系的客观情况。法律事实――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法律事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发生的。
& x" P/ F. l0 J; O8 e三、 执法* x% ?2 A2 G0 u
(一)执法的概念6 i9 I# q3 k" J, O6 |. a$ x
广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将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中的活动0 j5 i$ L" u) P7 } y* z2 t. s
狭义:国家行政机关及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之中的活动。
) m6 e' T: X5 C; f' l4 [4 K9 E司法是被动的,行政执法(狭义执法)是主动的0 V! h6 E" y( x6 a+ [7 S/ z( [
(二)司法 B2 A: l Q6 E0 q* `- ^4 U6 w
1、 司法的概念
3 O7 D$ I% F6 a. j6 l5 X又叫法的适用,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 C1 r2 U3 [3 A, \1 g' }7 p特点:其一、主体的执法职权是法定的
E6 W: ^8 T' D% \1 R6 I其二、司法活动有严格的程序规定+ m! b' h, \6 i, ?& S$ B
其三、司法的目的,是解决争讼或声张正义的
4 m1 W. E6 _4 A X4 s2、 法律实施和法律实现的区别(思考题)) j# b7 @8 E3 L% p2 a- b- {9 X1 \
其一、两者的含义不同,前者强调的是法律的贯彻执行,后者是指通过司法、执法、法律监督、守法等过程达到法律设定权利和义务的结果的实现
8 Z5 g0 x0 v1 q& ^( }其二、前者侧重于知法、守法、司法,后者不仅仅强调于此,还特别强调法律的监督,无此谈不到法的实现。
+ K! A5 L! d5 X, O其三、前者从价值论上讲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后者只有一个价值取向也就是只存在正值。
* F* Q$ e2 O1 }# u: H$ J2 Y其四、从手段和结果上比较,前者强调的是手段(过程)后者是运用手段来达到立法的终极结果) ~6 U" n: S* e- j) k
(三)当代中国的司法原则(思考题): ]3 a& I) T- j+ t0 q- q3 p
1、 司法独立原则; T9 R. ]" C# G5 f( Z$ o0 J
其一、法、检的组织独立,并非个人独立& j7 h+ h! m; A
其二、依法独立行使法、检权( q2 b) B% q: n7 A( `
其三、司法独立与三权分立的关系,不能与西方的三权分立相等同,但三权分立的制衡理论是可以借鉴的
6 c0 D; ~3 K, y2、 法律平等原则
5 q) f$ J) k5 Y4 ?8 T' p$ }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仅包括适用法律平等- v. J6 L6 _" X7 I
适用法律上的平等:其一、适用法律时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而异
9 d2 w% c4 d! P ]# w7 i7 _其二、贯彻权利和义务同等的原则, i0 y# H; W% L& g- F3 U
其三、清除封建等级特权的影响。9 S; a8 g5 [8 Y' z8 n
3、 依法司法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m; Y. ^3 w9 X7 x1 f& T
4、 责任司法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 m! ~& G1 ^0 {; {" R1 K& y- ^
(五) 司法改革与司法公正( I! u2 \5 l+ h% h! U! g2 a
1、 司法改革的实质要求就是司法公正
1 x7 I9 q! { X, r0 M, ], V其一、解决司法与立法、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 E7 n D7 {* B+ ]9 R+ S0 J4 Q其二、处理好与行政机关的关系
9 i% a; W4 q8 E1 T i9 |. S/ R2、 司法改革应强调司法的权威性: y# H6 B$ ~! e
其一、审判应是严肃、公平、强制的
& M. e" m4 g* z: F+ T* C其二、生效的判决必须执行
L7 [0 {* J2 d1 f3 J其三、司法改革应落实到司法的统一――反对地方保护主义% x3 B( U% u( g" b
3、 克服民族主义
2 y b: ~2 @0 n, V, e& s6 L [4、 进行司法队伍的改革
) J' F1 ]! X$ w5 h四、 守法% z6 m y! _2 _& [; q1 o: E( ?, f
(一)守法的概念――即遵守法律
' }% ] I- I$ G6 E守法的条件:
, v; u! L# @7 @3 s其一、政治意识;其二、法律意识――心理观念的总和;其三、道德品质;其四、经济状况;其五、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8 M1 |8 N4 A3 q. U) c$ o$ [(二)违法――具有一定主体资格的公民或组织由于主观上的过错,实施了对社会有害、依法追究责任的行为
# b% F5 U& ]& c' o3 q0 }要件:& A9 K8 }! f5 H( L$ U; J8 C
1、 主体――法人或自然人
+ g5 K' M+ I2 N3 h9 _; e0 L2、 主观要件――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主观故意的过错 M0 y+ R! L. q/ J. }0 i
3、 客体――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8 n/ I) V8 \( k' {0 N% c
4、 客观要件――违法必须是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U( R4 {- A) m, M" K
(三)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 z$ r" g0 M! o# a" ~: `( y法律责任――违法后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 g7 U2 B+ T6 F4 d/ @法律制裁――特定的机关对违法者依法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法律制裁以法律责任为前提。3 g1 J Y! N9 [+ N
(四)犯罪% D% u5 W9 V: B1 I' g# X1 A2 m
概念:违法中最严重、给社会或人们带来严重危害后果的行为7 R6 |& k- x8 g3 W' i* r/ Z
1、 恶性案件增多) H4 z5 L# t5 D# d$ K5 O4 {) h# M
2、 经济领域犯罪突出
/ ?8 ^- `$ x- R. [2 P3、 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也相当突出% `6 Y# n/ P5 \; d
4、 流窜犯、跨地区、国际犯罪突出
0 x0 A$ p; ~9 J7 Z5 M+ h5、 重新犯罪率明显提高6 P( x' G2 t! {" _4 a" s* m
6、 犯罪主体逐趋年轻化
; G- ?5 k6 m, s3 I5 Y7、 犯罪手段逐于智能化7 ~& W" o& _5 P' t+ n, w/ O# m
如何预防违法犯罪6 a9 W. c7 u( q3 s& Z
手段:综合治理
% L7 [+ `; `3 g8 F% V. y' m. @: P1 L第三专题1 d+ B: J5 l$ H3 [. B6 `
法冶国家2 ~; P! x' R: U3 f! I
一、法制与法治
( [# ?: i p. K/ _% \(一)法制的概念
/ U' j0 {7 D% D分静态和动态,静态的法制是法律和制度;动态意义上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活动和过程" I3 x$ ^0 } J1 ~& O4 G; _+ s8 W
(二)法治的概念5 V$ K; c9 o& T
统治阶级依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依有效的制约和合理的利用公共权利,使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L' O0 K. p; ?5 y% a$ l
特点:
' L8 X4 `0 |* y$ `* x1、 核心是让权力服从于法律
0 H( D/ e k: V9 q" Q+ r4 k0 n/ d" s; Y2、 重点是治权治史治官3 _( K+ O# E7 `" C: ]
3、 理想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过上一种合乎人的尊严的生活
1 R$ F1 c0 ?# t, P4 w: U" _ L8 L(三)总结一下建国后至15大以前坚持法制的经验
6 A$ A* B; g2 ?8 o# f6 I1、 法制的建立和形成发展阶段――建国后由无法到有法――建国到党的八大
" b8 S$ y* b3 _& F2、 法律虚无主义滋生泛滥阶段――党的八大1956年后的十年――忽视法律、以群众运动代替法律――如1957年反右派斗争
; W! R+ ~# T# Q& I/ n3、 法制遭到践踏破坏逐于荡然无存――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人民日报社的《赞无法无天》为标志8 o' P: S0 X j/ A; e4 r' p
4、 法制排回复苏阶段――1976年至1978年11届3中全会召开――当时宪法有两个坚持:坚持阶级斗争、坚持群众运动0 T, _4 p" o( M3 k* G) j
5、 法制生机盎然大发展阶段――1978-1998年15大召开之前――宪法重新制定、制定了292部法律、121部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920多个法规、地方性法规7000多个。. Y" k m: V1 k/ i2 n2 e! {
6、 法治起步阶段―1997年15大至今
. g8 O7 |3 m9 b; s; H; o(四)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思考题)4 d1 [/ g1 g5 ~; h: d" m
1、 所赖以存在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是不一样的,法制可以依赖于共有制和私有制,适应性强,法治要求的经济体制是比较挑剔的,只能在市场、商品经济条件下才能存在法治,法治是新兴的。
% Z0 \1 |; V3 t: H* [/ P( G' W2、 法治和法制产生的时间先后不同――法治是在17\18世纪市场、商品经济之后产生的,而法制有国家即已存在。# ~* G9 i! l2 | P; h+ V$ C
3、 两者含义不同――法制不能对公权力制衡,法治是对公权力的制约和限制
4 {% ]7 U" L; p1 d" e* y @4、 两者是否依赖于人治有所不同――法制更倾向于人治,而法治是不能容忍人治的,二者水火不相容% n- n" o$ Y& |, w/ f4 R4 D6 X
5、 两者对宪法、宪政的关系不同――以宪法为中心的***政治即宪政。有宪法不一定有宪政,宪法、宪政在资产阶级国家出现之后
* h! f- Z" i* u% b* k二、法治理论基础――***政治
# }) W+ ^, A4 R! _***――是一种国家制度、形态、暴力、权力1 S s4 q* u* }' \
法治与***的关系:( {7 ~! D7 _' {% c& }
1、 ***与法治之间是相互等质的――等质性
, m# T! Z2 n7 |6 n2、 依存性――***与法治是互相依存的,***发展法治则发展,***破坏则法治无存/ s0 ~2 v; w+ U5 L9 d9 g
3、 差异性――两者在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居首位,法治由权利第一位所派生的# M2 p7 V1 g& }# k' I5 j
三、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思考题)
% T# v, j0 j9 u+ L/ H" `1、 法律至上
/ J9 C$ r" `! K( P D与坚持党的领导是否冲突?――不能对立起来的,法律至上是执政党的转变,执政党有立法建议权,法律至上恰恰是执政党的意志,执政党在执法、司法中起保障作用,坚持法律至上不仅不能削弱执政党,恰恰增强了执政党的执政力度。2 n2 ~% S3 H7 F/ k
2、 产法***――包括产法内容的***――在微观、宏观上越来越宽;立法程序的***$ _3 Z2 M, S. e" q$ N& D
3、 司法公正――界定公与正的问题,正应有公的规定性,而公是正的客观尺度' ^* g. v; D8 |: M2 Y, Y7 i
4、 依法行政――法治国家的重标志,从大政府至小政府到守夜人至行政许可法
1 u5 l' C" d) y) f$ @0 T/ M' u5、 新生和保障人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已写入宪法修正案――行诉法解决了民告官问题,行政处罚法规定了无依据、未按程序的处罚以及不告知的处罚无效; j, ], B' ^; `4 F6 j% o7 k- ~
四、 国法治国家的道路" c0 }6 v4 m5 W# s* v
学界有三种意见:$ q4 w, z' J1 F5 W) N! z( Z/ v
1、 政府推进型3 R; a+ K6 h- Z: }- y
利在于成本比较低,风险较小,不至于引起社会动荡,避免流血事件的发生,弊在于这样法治的步伐缓慢
* ]: o! q5 n5 r7 ]" f% M2、 社会推进型, h* J* B) ^7 B( S1 p
利在于搞的好速度快,弊在于成本高风险大容易失控
4 _; u& c0 y0 ?4 @& e3、 结合型
3 u) l0 U* V- W& ]把握不好易使社会推进型上升
( I# C* S& s' S, x9 U6 i. \五、 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7 o' { f' D" L( e9 Y" _ `
1、 经济条件――经济保障――提高生产力
. ^* y& D$ b1 ~# `3 i$ A& M2、 政治保障――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4 L8 j- m5 T7 G0 E
3、 民众的保障――以民为本,事事处处民众的利益; {/ ^ I( b! u N) W. O
4、 思想保障――思想道德的保障――儒文化的发扬光大――日本、朝鲜发展此文化比较好――伦理道德――单独以法以德均不能达到法治,应德、法相济. |